首頁 新聞中心 即時新聞 時政 獨家 縣區(qū) 小記者 教育 醫(yī)療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網(wǎng) 數(shù)字報刊
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 > 縣區(qū)新聞 > 蔚縣 > 蔚縣新聞

“古風·張垣傳統(tǒng)村落行”系列報道之② 民俗古韻話“獨門” ——尋訪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(zhèn)白后堡村

2022-03-03 09:37:52  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

  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訊:

  見識過六百多年“穿心堡”,我們此行的第二站將開啟“獨門堡”的尋訪歷程。 同時,這座“獨門堡”又是蔚縣古堡中有名的連環(huán)堡之一。

  何為“獨門”?怎樣“連環(huán)”?這種設計在蔚縣眾多的古堡里占有怎樣的地位?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古堡村落,歷經(jīng)風霜雨雪,保留著怎樣的建筑風格? 沿襲了哪些古老的民俗活動?

  讓我們一同走進———蔚縣南留莊鎮(zhèn)白后堡村。

  在蔚縣,尋找古堡的最簡易方法就是———先看堡墻,堡墻保存完好的,這個村的風貌基本不變。

  錯落的影壁

  吃過了簡易的午飯,下午一點鐘,記者驅車來到南留莊鎮(zhèn)白后堡村。村委會前的廣場開闊整潔,五星紅旗在廣場中心高高飄揚。整排整排的新民居紅瓦白墻、窗明幾凈,家家戶戶房頂上裝著太陽能熱水器,一片鄉(xiāng)村振興的新氣象。

  很顯然,這里是新村,那么古村落在哪里?

  村民廣場東邊的堡墻讓記者找到了答案———古老的蔚州大地曾現(xiàn)“八百村莊、八百古堡”的壯觀景象。這些古堡大多距今數(shù)百年。幾百年前,一個村莊想要太平度日,首要的任務保證村子不被流兵匪患襲擾,這就需要壘起高大結實的堡墻?!按u包墻”這種高規(guī)格配置,小小的村堡很難做到,所以多半都是黃土夯成的土墻。歷經(jīng)七百年左右風霜雨雪后,這些干打壘的堡墻有些頂端已經(jīng)殘損,有些中間部分被破壞,但大部分基座仍在,遠遠看去,賦予現(xiàn)代村莊一種濃濃的穿越氣息。

  白后堡村就是這樣的一個古村。村民廣場的最東邊就是白后堡的西堡墻,水泥公路順著南堡墻通向了更遠的村莊,也把古村和新村分隔開來。

  記者順著西堡墻邊的豁口走進古堡,水泥路的主街并排可以過兩輛小汽車,通往各家的小巷基本都是紅磚鋪成的小路。民居有新有舊,以四合院的格局居多。走著走著,突然一面數(shù)米高的影壁墻出現(xiàn)在記者眼前,這讓記者很是奇怪。因為影壁在古民居里最常見的樣貌是正對大門,繞過影壁才能見到宅院的布局??墒沁@個古堡,記者已經(jīng)走了百余米,堡內的建筑、街巷都看到了,怎么才看到影壁墻呢?這影壁是不是建錯地方了?

  因為是午休時間,堡內的居民大多回家了。記者帶著疑問繼續(xù)在古堡內轉悠。順著影壁墻折而向南,道路又寬了一些,看得出來這里是村子最重要的一條街。直走一百多米后,又一面高大的影壁墻擋住了記者的視線,墻上掛著很多燈籠,還貼著福字,很是喜慶,看得出來這面影壁墻對村民是很重要的??墒窃趺磿袃擅嬗氨谀兀?/p>

  繞過影壁再向南走,高達十多米的堡門近在眼前,狹窄的券洞、凹凸不平的青石板、堡門上方還有門樓,這些古老的遺跡傳遞出了重要信號———這個門應該是白后堡村原始的是最重要的堡門。

  如果說,靠近南堡門的影壁肩負了擋住村內民居的功能,是村里重要的建筑,那么靠近“西堡門”的影壁干什么用呢?

  不知不覺,此時已是下午兩點多鐘,陸續(xù)有村民出現(xiàn)在村里。一位80多歲的老人家見記者圍著西影壁左看右看,主動上前告訴記者:“這影壁,明朝的,六百多年啦!”

  記者如獲至寶,趕忙請教老人家:“村里為什么有兩塊影壁墻?而且西面的影壁墻為什么和西堡門呈垂直的,而不是常見的平行?”

  老人家的回答讓記者大為震驚:“這個堡,只有一個南門,西面的那個,不是門?!?/p>

  “獨門”巧“連環(huán)”

  “可是我剛剛確實是從西墻的門進的村啊?!庇浾呷匀徊唤狻?/p>

  老人家笑了笑:“這個堡是典型的‘獨門堡’,幾百年里都只有一個南門。東門和你進來的那個‘西豁子’都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了方便村里人種地扒開堡墻建的。兩塊影壁是錯開的,并不對稱,堡子里的房子都以這兩塊影壁為中心,南邊呈‘王’字形,北邊呈‘土’字形,再向北就是真武廟,沒有北門。這樣所有的民居就都被擋起來了,安全!”

  原來如此!記者恍然大悟。

  信步走出南門,堡門樓上雕刻的“永鎮(zhèn)門”三個字依然清晰,堡門樓上建有觀音廟和關帝廟,整體建筑高達12米,觀音廟坐南朝北,關帝廟坐北朝南,墩臺的中間為空心,這種建筑形制讓記者想起了長城沿線上的墩臺,比如現(xiàn)位于橋東區(qū)東榆林村的威遠臺,主體結構與之非常相似??梢姰斈甑陌缀蟊つ媳らT也肩負著本村最重要的軍事防御功能。

  這與記者在南留莊鎮(zhèn)水西堡村見到的 “穿心堡”結構大為不同,似乎白后堡村特別重視軍事防御,這是為什么呢?

  通過查閱資料,記者找到了答案。歷史上的白后堡其實是白家莊連環(huán)堡之一。白家莊有6個堡,由南向北,白后堡是最后一個,但它始建的時間是最早的。遠在一千年前左右的遼金時期,白家莊人在村北建起了第一座堡子,取名“白家莊后堡”,簡稱“白后堡”。金大定年間,村東誕生了第二座堡子,取名“白河東堡”,簡稱“白東堡”;元朝時,村南建起了第三座堡子,取名“白南場堡”;明成化年間,白南場堡的南面又建了兩座堡子,分別簡稱“白寧堡”和“白南堡”;明正德年間,白家莊人在本村建堡,簡稱“白中堡”。

  這六座古堡雖大小不一、各有特色,但整體上呈連環(huán)狀,將白家村這個“核心村莊”牢牢守住,軍事價值和民居價值都很高。由此也可以推測,在古老的農耕時代,這種“戰(zhàn)時為軍、平時為民”的小村堡,不僅可以抵御外來流寇,還能安居樂業(yè),是非常實用且有效的。

  盡管如此,千年時光里變化莫測,戰(zhàn)亂等各種因素讓這里的建筑有幸存也有損毀。居住的村民人口也經(jīng)歷了由少變多、由多變少等發(fā)展階段。連環(huán)古堡里保存完好的所剩無幾,白后堡也歷經(jīng)了數(shù)次改造、修繕?,F(xiàn)在保存下來的白后堡村,南北長230米,東西寬230米,居民的建筑主要是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,目前仍保存有32座磚瓦結構的古宅,青磚灰瓦、古樸典雅。

  因為白后堡的村民主要是明英宗年間從山西搬遷過來、繁衍至今,所以奠定了該村特色鮮明的古韻民俗。

  民俗代代傳

  在剪紙、柳編、繡花等眾多民俗中,“拜燈仙”“逗火龍”是古堡內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。數(shù)百年來,代代相傳,護佑白后堡人平安喜樂。

  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日為“拜燈仙”日。村里的老藝人們會提前將720個小燈盞在層層木架上擺出彌勒佛、天官、真武大帝三位仙人的圖像和吉祥字樣,夜幕降臨便點燈祭拜,以此方式祈求各路神仙賜福保平安。

  “逗火龍”是白后堡村的又一項傳統(tǒng)民俗文化活動。這里的“火龍”由村里的老藝人們純手工制作,一條整龍全長12米左右,藝人們用竹條、 柳木扎成龍的頭、身、尾。有了輪廓后,外面用傳統(tǒng)的粗布和白麻紙裱糊,用白麻繩作龍須,用硬紙片作龍爪,分別附在龍身上。制作好龍的形后,藝人們用顏料在龍外部描繪圖案。最后將蠟燭固定到龍身內部的多個位置。

  “逗火龍”,平年為14人,潤年為15人。最為費力的是手舉龍頭和手舉龍尾的人,因為龍頭重約15公斤,龍頭略為一動,龍尾就得轉好幾圈?!岸夯瘕垺弊畲蟮膴W妙就是無論整條火龍怎么翻轉,里邊的蠟燭燈頭始終向上并且不滅,這也是其藝術魅力所在。白后堡的“逗火龍”最好看是在晚上。夜空下,一條活靈活現(xiàn)的“火龍”圍繞著一個紅繡球不停地在空中飛舞、盤旋,給人美不勝收的視覺感。

  每年農歷正月十四至十六是白后堡村“逗火龍”的日子。正月十五晚上,藝人們會舉著“火龍”到南堡門樓上進行表演,由下向上看去,猶如一條真龍在空中飛舞,特別壯觀。正月十六日晚上,“逗火龍”的藝人們要舉著“火龍”到村南的池沿做龍飲水的表演,預示著龍壯全村旺。白后堡村的藝人們不僅在本村表演,還到鄰村去“逗火龍”,在傳播鄉(xiāng)土文化中,書寫著濃濃的鄉(xiāng)情。

  2014年,白后堡村被列入國家第三批傳統(tǒng)村落保護名錄。保護修繕后的白后堡村基本保持了歷史的風貌,同時,因為堡內居住的村民仍有近千人,所以堡內硬化了街道、安裝了路燈,家家戶戶都有上下水,大部分人家淘汰了旱廁,還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。堡外的新村里,文化廣場、活動室一應俱全。和煦的春風里,古老的村莊正煥發(fā)出新的生機。(記者 王宸胤

編輯:李雅雯
河山新聞
移動客戶端
張家口日報官方
微信“張小全兒”
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
官方微博
抖音掃碼
關注@張家口NEWS
【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版權聲明 】

1.本網(wǎng)(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(jù)協(xié)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(wǎng)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 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(jīng)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(wǎng)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”,違者本網(wǎng)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
2.本網(wǎng)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(lián)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